守正创新:让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志愿军一日》出版实践与启示

发布:2023-11-10 08:30:34

来源:军事记者

作者:董凌峰

 

 要:《志愿军一日》被誉为“志愿军战史旁编”,影响深远。着眼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让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本文梳理总结了《志愿军一日》出版实践中的三个特点,即作者的广泛性、内容的典型性、呈现的创新性,探讨了其对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提高传播质效等的启示。

关键词:《志愿军一日》;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精神;出版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志愿军一日》是一部由志愿军官兵撰写的军事纪实文集,多角度生动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被誉为“志愿军战史旁编”,其影响深远,多年来一直是小说、戏剧、影视等文艺创作的素材来源,不少作品曾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着眼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让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促进军事出版守正创新,本文梳理总结了《志愿军一日》出版实践中的三个特点,即作者的广泛性、内容的典型性、呈现的创新性,探讨了其对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提高传播质效等的启示。

一、作者的广泛性:从10万余篇应征稿到426篇定稿

《志愿军一日》自1956年初版以来,经久不衰,已再版3次。2009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图书商报推出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志愿军一日》赫然在列。《志愿军一日》充分将群众路线贯彻于创作中,开创了我军军事文化写作的新局面,创造了我军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志愿军一日》的出版缘起于《志愿军一日》征文活动,其涉及作者之广泛,应征稿件数量之多,在我军历史上实属罕见。

《志愿军一日》这个选题最初由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提出。陈沂时任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副总团长,三次带队慰问在前线作战的志愿军。他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少志愿军战士都有写作的欲望,都想把他们的战斗和生活写出来,于是萌发了发起“志愿军一日”群众性创作活动的想法。志愿军政治部接受了陈沂的建议,于1953年12月10日发布了《为号召全军撰写〈志愿军一日〉的决定》,正式启动《志愿军一日》征文活动。志愿军各军随即积极响应,参与撰稿的作者身份极为广泛,既有普通士兵,也有各级指挥员;既有政治工作者,也有后勤工作人员。部队首长带头写稿,如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撰写了《突破临津江》,上甘岭战斗指挥员之一秦基伟撰写了《守卫上甘岭》。各军负责组稿、审稿的领导们认为:“这不是写文章,而是向祖国人民作综合报告。”战士们利用备战及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的间隙挤时间写作。志愿军上下群众性创作运动如火如荼,全军上下没有一个“空白区”,到1954年底征文截止时,全军官兵在不到两年内创作完成10万余篇稿件。大量稿件在各部队政治机关选拔时落选,最终只有13600余篇稿件交到征文编辑部,合计约2040万字。到《志愿军一日》最后成书时,收录征文作品仅426篇。《志愿军一日》编辑部从征稿开始就主动引导,鼓励战士们大胆地写战场上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写出自己的风格。在编稿过程中,编辑部人员注重加强军史及编辑业务学习,每篇稿件经过三轮编辑审阅后才决定其取舍,出版后书中也没有印编辑部成员姓名,大家甘做无名英雄。

《志愿军一日》的出版实践对军事图书出版有深刻启示作用。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策划出版军事图书,要善于依靠和发动群众,运用好群众路线,了解官兵的阅读需求和创作欲望,积极调动基层官兵参与创作的热情,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编辑自身素养,以确保能编辑出好作品,打造出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其一,编辑要深入基层部队,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不断强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善于发现掌握基层官兵的真实想法,了解官兵内心的真实需求,切实掌握官兵想读什么、想写什么,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而确定优质创作选题。此外,要善于激发官兵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官兵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优质选题往往会决定一本好书的诞生。当年正因为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曾三次带队慰问前线作战的志愿军,得知官兵们特别愿意将战争中的人和事写出来,才萌生了《志愿军一日》的征文想法。这相当于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这一环节。其二,编辑要当好官兵创作的“引路人”。从创作之初就要积极引导,全程跟踪指导,对于创作中出现问题的情况要及时更正,保证创作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此外,编辑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练就从大量作品中挑选精品的火眼金睛,并不计名利,甘愿付出,努力打造精品,精益求精。

二、内容的典型性:集史学、文学、教育价值于一体

《志愿军一日》是一部具有典型性的作品,集史学、文学、教育价值于一体。其由10万余篇稿件中选定的426篇组成,可谓万里挑一,极具典型意义。

从史学价值看,《志愿军一日》史实准确、可信,是学习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重要文献。书中客观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细节,被称为“志愿军战史旁编”。郭沫若在《序〈志愿军一日〉》中评价“经过这样挑选出来的‘志愿军一日’真真是无愧于抗美援朝运动的有血有肉的战史”“这里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黄继光献身的一刻》《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反映英雄人物的文章有利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驳斥亵渎我军英雄的言论。

从文学视野审视,《志愿军一日》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出版后得到三位文坛巨匠一致赞扬。郭沫若赞誉《志愿军一日》“将成为世界文学宝库里面的一个瑰宝”,茅盾赞誉《志愿军一日》“丰富了我们这文坛”,巴金赞叹《志愿军一日》“不带一点文艺腔,却又那么生动”。

从精神内涵品鉴,《志愿军一日》蕴含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等教育的生动教材。茅盾评价《志愿军一日》“是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灿烂的形象教材”;巴金则称《志愿军一日》不仅记录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而且还是充满献身精神的行动的总结”。《志愿军一日》真实全面反映了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其中《松骨峰上的英雄们》记述了我军一个营的官兵坚守阵地,敌人的炸弹使阵地上黄土变成黑土、石头烧成粉末,但战士们毫不畏惧、顽强不屈。《我们的“火线出版社”》一文,反映了我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将战况编辑成稿并印发到全军,以精神文化产品鼓舞官兵士气。

《志愿军一日》的出版实践告诉我们,要力争打造内容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在作品的真实性与教育意义方面多下功夫,以权威的史实、真实的内容反击历史虚无主义、驳斥抹黑我军英雄的谬论,以富含教育意义的内容来熏陶官兵,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其一,要高度重视真实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对图书出版同样重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抹黑我军英雄的错误言论常出现于网络,如侮辱江姐是叛徒、诋毁黄继光堵枪眼是无稽之谈、邱少云被火烧时一动不动不符合生理科学等。我军英雄绝不容被污蔑、亵渎,真实是反驳谬论的有力武器。严峻的舆情局势警示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作品的真实性,打造史实权威、内容真实、经得起推敲的不朽作品。其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除了加强战斗装备的硬实力之外,夯实官兵的精神之基、提升官兵的思想境界,也有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要充分重视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打造富有教育意义、精神内涵高尚的作品。通过这样的作品教育官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引导官兵坚决听党指挥,铸牢军魂意识,强化战斗精神,增强献身中国梦强军梦的信念决心。

三、呈现的创新性:全媒体时代提高传播质效的路径

《志愿军一日》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作品。其出版实践展现了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诸多创新表现在当时属于空前未有,在我军出版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志愿军一日》这次群众性征文活动,发动人员之多、规模之大,自建军至1956年期间未曾有过,实属创新之举;这部书是由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亲自撰写的战争全景式纪实,证明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创造历史,而且可以书写历史;书名虽借鉴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但编辑部从征文开始时就向应征官兵解释,写作取材并不拘泥“一日”,充分彰显了征文编辑部人员的创新意识。图书出版后,受到郭沫若、茅盾和巴金三位文坛巨匠的一致赞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审阅初稿后欣然作序;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中国文联副主席巴金撰写评论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初版印数多达10万套,但仍然供不应求,不到两年便销售一空,于1958年再版,这与《志愿军一日》的创新性有关。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解放军出版社再版《志愿军一日》。此次出版已是该书第4版,该版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重新撰写“出版说明”,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开本,对原书插图进行大幅高清处理,将郭沫若、茅盾、巴金评论文章与彭德怀再版序的文摘刊印于封底等。在《志愿军一日》历次出版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官兵。

《志愿军一日》的出版实践充分证明,全媒体时代,要提高作品的传播质效,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其一,守正就是要在军事出版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紧围绕服务备战打仗,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出版有利于夯实官兵精神之基的作品。全媒体时代,面对官兵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更需要注重对作品政治方向把关,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作品中的思想精神必须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其二,要从理念、内容、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善于借助科技力量打造适应当下官兵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产品,提高军事出版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近年出版的《星火燎原》系列融媒书就是充分适应全媒体时代特征而进行守正创新的范例。为满足全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该系列图书专门配合纸质书制作了微视频、动态沙画、动态漫画等融媒产品,使图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进而更适应年轻一代官兵的阅读习惯,对部队官兵产生更大的影响。2023年正式开通运营的中国军号,以最新、最权威的军事资讯影响军内外,是全媒体时代军队媒体主动适应形势,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进行融合贯通的产物,体现出积极的创新意识。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应永续传承。军事出版应时刻牢记职责使命,高唱英雄赞歌,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聚焦出版主责主业,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志愿军一日》编辑委员会编.志愿军一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21年版.

[2] 司燕,范小虎,钟艳等.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聚焦《志愿军一日》的文学、史料和教育价值[J].中国军事文化,军事文化研究2022(01).

[3] 董凌锋.砥砺军人战斗品格—品读再版的《志愿军一日》[N/OL].解放军报,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