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谱彰显的共产党人初心——读《星火燎原》精选本

来源:《解放军报》2019年11月2日 发布:2020-06-09 09:05:06

作者:陈先义

 

一个时期以来,由党中央提倡,举国上下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目的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过对历史的回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风云,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思想定力,这一政治教育活动对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从哪里出发?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又将去向何方?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三卷丛书《星火燎原》的精选本,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被称为是“寻找共产党人初心”的一部最适时的教科书。

纵观新中国的新闻出版史,五十年代出版的十卷本《星火燎原》,恐怕是规格最高的一部丛书。说它规格最高,一是因为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丛书题写书名,朱德委员长为之作序,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修改文稿。还有,数百名开国将军作为战争亲历者亲自撰写稿件,一代文豪郭沫若亲自为丛书撰写评论文章,等等,请问新中国出版史上,有过这样的浩浩巨著吗?此书出版后,中外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评价,称这部由亲历者撰写的巨著,是关于世界革命战争史的记述上的浩大工程。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被鲁迅称赞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史记》却是司马迁为了写史游走山河的访谈记录,毕竟是听来的第二手材料,但《星火燎原》却是“亲历者说”,应该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史学价值。

就一段革命历史发动全国当事者记述,老实说,这个意义已经不亚于历史上由国家颁令修订的《四库全书》,不过这是我们撰写的是革命史而已。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军委一声号令,要出版一部从1927年建军以后各个时期的史料回忆,以弥补我们征战几十年,尚没有一部完整军史的遗憾。于是,千千万万从战场刚刚走下来的将军和士兵们踊跃响应,纷纷拿起笔记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往事。据统计,作者中有9位元帅、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参加过战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撰稿,征集11610篇稿件。最后因为国家困难时期纸张缺乏,只挑选635篇结集出版。如今,我们眼前的这三部精选本,便是从这早期的版本中精选而成的,可以说这是精品中的精品。《星火燎原》当年出版以后,先后用13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公开发行,有36篇文章被选入国内中小学课本,被丛书称为文艺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贵史料库。郭沫若撰文评价,称它是一部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茅盾撰文称赞,《星火燎原》既是历史,同时又是文学。

收入这三卷精选本的篇章,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时间跨度上从1927年人民军队的建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按内容区分,分“铁心向党”“信念如磐”“骁勇善战”“创新制胜”“作风优良”“鱼水情深”6个部分。虽然原来的大型多卷本丛书被大大精选,但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大多都有生动的记述。就重要事件来说,如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古田会议、遵义会议、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大的历史阶段,都收有精彩生动的回忆文章。关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奇袭阳明堡、黑山阻击战等等大量历史著名的典型战役战斗和事件,都有亲历者详实情节细节的描述。至于人物,虽说已经是精选,但树立起来的却是一道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英雄们,在我军血与火的浴血征程中,为人民军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如董存瑞、刘胡兰、杨靖宇、张思德、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等等,关于他们的故事,虽然广大读者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由亲历者去叙述这些英雄的光辉人生故事,再次引发人们对英雄的深情缅怀和无比敬仰。

循着我们出发的路,在这部书里我们会发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其实早在革命战争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且坚如磐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正是这个初心和使命,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激励着千百万的共产党人去所向披靡、拼死作战。所以,正如袁也烈在《“八一”的枪声》里概括的一个真理,那就是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在挫折中奋起,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便会铸就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也正如赖传珠在《古田会议前后》所描述的,人民军队只有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从历史珍贵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湾改编》毛泽东主席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身穿乡亲给的旧棉袄的身影,可以听到他面对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发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坚定不移的声音。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扭转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抉择。历史给我们呈现一幅幅精心动魄的画面,这些画面,向今天的中国人民昭示一个伟大真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才有希望,才能胜利。战争年代如此,今天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同样如此。

通读三卷本《星火燎原》,我们还会强烈感到,这是一部张扬英雄主义的华章。作品中我军将士浴血作战、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是全书最为激荡人心的部分。强渡湘江、突破乌江、飞渡大渡河、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歼敌孟良崮等等战役战斗,都记述有战士们赴汤蹈火的身影,都有英雄的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大无畏精神的生动描述。我们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以劣势装备和疲弱之师,最后战胜武装到牙齿的蒋介石800万军队?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有听党指挥的不怕牺牲的胸怀远大理想的英雄军队。在刘亚楼的《渡乌江》里,我们可以听到我们政工干部在江边对战士们动员时的呐喊:“同志们,前边是敌军,后边是江,退就是死。”于是呐喊声中,前边的战士倒下去,后边的立即冲上来,面对牺牲那么从容,那么镇定,那么无所畏惧。在杨得志撰写的《强渡大渡河》中,17勇士身背大刀,每人配一支手枪一支冲锋枪五颗手榴弹杀向对岸的身影,像英雄的雕像一样耸立在我们面前。在欧致富的《抬着将军战直罗》中,读者不能不被我指挥员的壮举所感染。党中央决定把革命大本营扎在西北,发起直罗镇战役时,红十三团团长陈赓右腿骨折还未痊愈,为了指挥作战,军团参谋长左权专门给他配了一副担架,以保证陈赓完成指挥任务。陈赓开始坚决不坐,到最后为了到一线不得不坐,以至后来命令担架抬着也要把他抬到一线指挥的过程。文章把陈赓指挥若定、身先士卒、足智多谋而又风趣幽默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亲笔撰写的《狼牙山上》,非常详尽地叙述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英雄精神,描写了他们面对牺牲时所表现的从容不迫。当敌人将他们围困山头,面临悬崖,已经退无退路时,战士们在心里默默地说:永别了,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党!永别了,亲爱的战友和母亲!我们完成了党和祖国人民交付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把敌人挡住了。此后班长正了正帽子,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而后纵身跳下悬崖。紧跟着这呐喊,战士们一个个跳下悬崖。文章展示的这种画面,至今读来都热血澎拜,感人肺腑,英雄们的壮举永远都在激荡着每一个读者。

三卷精选本《星火燎原》还以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叙述了人民军队从井冈山以来,由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令行禁止、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作风。朱良才的《井冈山的故事》陈士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张卓功的《第十二名爆破手》等等,都用生动的叙述,表现了我军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第十二名爆破手》记述的是一个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完成任务的故事。作品记下了解放战争的密云攻城战的悲壮一幕:四野某部八连爆破组的12名同志,为了攻城,一个倒下去,又一个冲上来。面对敌人重机枪射出的密集子弹,眼看11名战士先后牺牲,第十二名爆破手王挺发用身体为支点,以与董存瑞一样的举动,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为了密云解放开辟了道路,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这类故事,在三卷本的《星火燎原》中,成为叙述的主体。这部丛书还以较多篇幅记述了人民与军队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记述人民对子弟兵的巨大支援。这些动人的篇章同样也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这也是我军八十多年来的建军经验总结。

三卷精选本《星火燎原》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质朴无华的叙事风格。正如茅盾所评价的那样,它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因为都是当事人的记述,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过往故事,加上五十年代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因此故事叙述极具文学的色彩,读起来亲切感人。至今为止,以《星火燎原》中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诗歌、美术等等多种体裁,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主体。我们相信,这部三卷本的《星火燎原》不仅为我们革命历史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也会继续为弘扬我们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取之不竭的文艺素材,这部作品将会永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闪射不灭的光辉。